点击上方“神州学人”字关注我们!
文|张燕军 印凯 王颖
摘要
近20年来,“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双学位项目持续发展,表现在参与院校数目不断增加,参与学生持续增长,项目日益多样化,优势不断凸显。原因有:一是发展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二是立足本国需求,积极参与教育国际化;三是在不断研讨中超前发展;四是拥有先进的服务理念和管理水平。展望未来,项目实施应继续坚信人才联合培养符合两国利益,益于个人发展;顺应时代潮流,鼓励广泛开展合作交流;坚持教育国际化交流,实现互利共赢。
关键词
高等教育双向交流合作;“中美人才培养计划”;教育国际化;创新培养模式
“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双学位项目(简称“121计划”)是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CEAIE)、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CCIEE)和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AASCU)于2001年3月开始共同实施的新型中美高等教育双向交流与合作项目,并已列入“第七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成果及“首轮中美社会与人文对话行动计划”执行项目。[1]近几年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中国赴美留学生增速明显变缓。但121计划发展速度却“不减反增”,且势头迅猛,成为中美高等教育合作规模最大的平台。
121计划发展现状
参与院校数目增加可观。2001年,仅有7所中美高校参与121计划。到2015年,参与高校已发展到137所(中方110所,美方27所)。时至今日,有165所中美高校参加该计划(中方124所,美方41所)。[2]即便是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两国参与该计划的高等院校均不减反增。有研究者指出,相较于2001年创立初期,目前参与121计划的院校数目增加可观。[3]
参与学生人数持续增长。随着参与该计划高等院校的增加,参与的大学生增长迅速。2015年,交流学生由2001年的35-50人发展到2700余人。到2019年,交流学生又翻了近一番,国内已有5000多名大学本科生和硕士生赴美方大学学习。2004年-2019年共有16届本科生和研究生同时获得中美双方大学毕业证书和学士/硕士学位。[4]据121计划项目办介绍,仅2019年,便有约900名本科和硕士一年级学生赴美国大学学习。
项目日益多样化。121计划初创阶段,项目单一,但经过近20年运行,很多新的合作项目从学生交流项目的最初模式中衍生出来。创立之初,121计划主要包括本科生部分和研究生部分。本科生部分是指直接从参加该计划的中方大学中选拔一年级学生,到美方大学参加二、三年级课程后,再回到中方读第四年的课程,最终可以获得中方大学的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以及美方大学的学士学位。硕士生部分情况与之类似。该计划的优势是,在不增加学年的情况下,参与学生能够同时获得中美双方大学的学位。目前,121计划涵盖的子项目有:本科生交流项目(121本科生双学位项目)、研究生交流项目(121研究生双学位项目)、青年交流生项目(YES一学年交流项目、YES一学期交流项目)、美国学生来华留学项目、访问学者项目、高校管理人员培训项目,以及美中高等教育领导与创新中心等。[5]
121计划发展原因
2001年开始实施的121计划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人数逐渐增多的发展态势,原因如下:
发展联合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该项目通过校际交流建立的联合培养机制,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多元人才培养的格局。该机制在发展中呈现出以下五大特点:一,力推双向交流。仅在2018年,121计划便派出学生600多人,毕业生优秀率达到60%;并以暑期调研、教授助理、专题学习等多种形式接收美国长短期留学生;二,互认学历学分。联合培养机制推动了中美高校的学历学分互认;三,共定教学计划。在《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学分学历互认声明》框架下,联合培养机制制定了500多个中美大学本科专业共同教学计划;四,强化语言教学。联合培养机制加强了全英文授课和双语授课内容,改革和充实了大学英语教学,逐步开设出系列的英语授课课程乃至英语授课专业。这为高校的课程国际化和国际学生来华留学打下基础;五,建设教师队伍。联合培养机制推进了中国高校国际化教师队伍建设。中方大学根据联合培养的教学需求,通过中教国际平台派教师到合作院校长期进修及参加暑期培训。
可见,中美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使中美青年学生双向交流成为一种有规模、有计划、可持续的活动,这为建立稳定的大国关系奠定了人文交流基础。
立足本国需求,积极参与教育国际化。随着国际交流不断加深,交往范围持续扩大,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球化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是每个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浪潮所做出的独特反应之一。[6]中国一向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事务,把握教育国际化机遇,迎接教育国际化挑战。
中美两国市场体量巨大,且对于人才、技术等各有所需。121计划通过对接中美院校的专业课程,把美方的专业课程设计融入中方院校的培养方案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中美两种模式的教育,从而建立起中美人才联合培养的长效机制。这有利于不断满足中国学生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有利于两国在互利共赢中持续联合培养人才。《美国门户开放报告》显示,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国际学生生源国,2017至2018学年在美国大学注册的中国留学生为36.33万人,占全部国际学生数量的33.2%,同比增长3.6%。[7]赴美留学生丰富了美国大学的多元文化,也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2017学年,中国留学生为美国带来了近139亿美元的经济收入。”[8]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提问时表示,“我们不想让中国留学生赴美变困难,我们希望像对待所有人一样对待中国学生。我认为,这很重要。”121计划加深了中美两国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的交流与合作。同时,根据本国的需求在对方国家的高等学府学习,学生既提升了自身专业技能,也为在满足社会需求中获得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不断研讨中超前发展。121计划参与院校不断积极推进项目发展,每年都以各种形式进行共同研究或开展教学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合作双方几乎每年都以各种形式进行单独研究或开展跨国合作研讨。例如,2004年—2009年,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和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连续共同举办了6届“中美高校学分学历互认研讨会”,参加研讨的中美大学多达100所。研讨成果集中表现在“第四届中美高校学分学历互认研讨会”上通过的《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学分学历互认声明》。这与2019年11月联合国通过的《全球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公约》恰相吻合,而且提早了12年。这为中美两国实现学历学位证书互认提供了成功的案例和有益的经验。
先进的服务理念和管理水平。根据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121双学位项目招生简章”,中美项目院校可在项目平台上进行多对多校际合作,参加双学位项目的学生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与专业。并且,在“签证统一办理”“取得中美两国学位证明”“无需托福成绩即可申请”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便捷。[9]此外,由于该项目由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与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共同开展,管理方面会由中美院校派遣协调员对留学生进行全方位管理与服务,能够持续跟踪项目进展,第一时间获取学生信息,及时提供学生所需服务,从而为持续改善项目提供一手资料和调查依据。
虽然中美贸易摩擦不断,但由于该项目立足教育市场需求,在不断研讨中超前发展,不断更新理念,提供良好服务管理,且顺应世界教育潮流,因此,121计划一直生机盎然,活力无限。
几点思考
首先,联合培养符合两国利益,益于个人发展。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主要趋势,世界许多国家把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本国发展高等教育的一项战略方针。[10]美国基于自己的国家利益,也不会因为贸易摩擦而彻底终止与地位实力不断提升的中国进行文化交流往来。相反,只有深入合作才能更好地实现双方的利益最大化。学生在中美两国合作院校的学习中,随着对两国社会、文化和科技更为全面与深入的了解,能够逐渐成长为熟练掌握外语、拥有专业知识、具备国际视野并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人才和文化使者,这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其次,鼓励广泛开展合作交流,发挥民间作用。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潮流,中国想要不断增强教育水平、文化实力,必须认识到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是大势所趋,要顺应潮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不仅要在政府层面进行交流与合作,更要鼓励多形式、多层次、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注意发挥民间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有利作用;鼓励开展高校间直接的交流与合作。[11]
合作交流是双向的,既要鼓励“走出去”,传播中华文化,又要强调“引进来”,引进外国优秀人才。121计划的中美大学合作成立孔子学院,让更多外国学生对中华文化产生兴趣,在传播中华文明、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同时,吸引美国学生来华留学。高校和相关部门不仅要让中国学生走出去,让中华文化走出去,更要努力引进外国的优秀文化与人才,便于中华文化在交融发展中取长补短。同时,外国优秀人才来华留学,能亲自将在中国学到的知识和情感体验带回国内,不仅能提升中国的教育水平与校园文化多样性,还能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优化中国的国际形象。若部分外国优秀人才选择留在中国,对中国国内的发展也有一定推进作用。
第三,坚持教育国际化交流,实现互利共赢。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要适应社会需求乃至引导社会需求,高校不仅要有敏锐的市场意识,还应有全球意识,因此121计划应运而生。[12]121计划是新型的高等教育双向交流与合作项目。[13]实际上,也是中美两国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国际交流项目。
教育的国际化交流是中美两国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对促进中美民之相知、国之相交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14]坚持教育国际化的交流合作,不仅能有效增进合作院校的友好关系,实现互利共赢,还能有效促进参与学生锻造自身特色、拓展国际视野。以121计划为代表的人才联合培养计划应继续坚持教育国际交流,加强合作院校交流互鉴,共同推动人才培养蓬勃发展。(作者张燕军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印凯系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主任,王颖系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总监)
参考文献
[1]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双学位项目2020年招生简章》[EB/OL],2019年11月21日,http://www.cciee121.com
[2]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双学位项目2020年招生简章》[EB/OL],2019年11月21日,http://www.cciee121.com
[3]刘新颜、朱继国:《大连交通大学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双学位项目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第17期
[4]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双学位项目2020年招生简章》[EB/OL],2019年11月21日,http://www.cciee121.com
[5]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双学位项目2018年招生通知》[EB/OL],2019年11月21日,http://fao.gdufe.edu.cn
[6]孙红英:《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研究》[D],河北:河北大学,2011
[7]《美国门户开放报告》[R],美国,2018
[8]佘颖:《美方行为正使中美教育交流合作遭遇寒流》[N],《经济日报》,2019年6月4日第3版
[9]中教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双学位项目2020年招生简章》[EB/OL],2019年11月21日,http://www.cciee121.com
[10]孙红英:《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研究》[D],河北:河北大学,2011
[11]孙红英:《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研究》[D],河北:河北大学,2011
[12]蔡靖斐、曹庆年、李高和、赵海涛:《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本科教学计划刍议》[J],《消费期刊》,2009年第3期
[13]《百所高校参加中美人才培养计划》[J],《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第7期
[14]徐皓:《美方将正常教育交流政治化,背离两国民心》[N],《光明日报》,2019年6月4日第8版
来源|《神州学人》2020年第6期
新 刊 上 线
本期更多精彩识别图中二维码查看
版权声明:转载神州学人“原创”文章请注明出处及ID,未进行任何标识者转载将按照微信有关规定进行维权。
神州学人致力于好文精选,实用精读,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找到出处作者或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还望见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留言联系我们。
已发送
发送中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前往“发现”-“看一看”浏览“朋友在看”